一、柴窑的文献定义与核心特征
历史记载
1、柴窑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描述为“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并强调其为后周世宗御窑,产地“北地河南郑州”。
2、清代《南窑笔记》补充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胎体“薄如纸”(此为误传,唐宋间河南地区没有这样的瓷土资源),声音“声如磬”,且釉色需符合“雨过天青云破处”的意境,暗示其釉色非单一静态天青,而是多色交融的动态窑变效果。
3、民国文献(如《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指出柴窑器“似无红之钧器”,即与钧窑相似但无铜红窑变
工艺特征
1、胎质:香灰色胎,白中泛灰,与汝窑胎质接近但略粗
2、底足:露胎处呈“粗黄土色”,实为褐色护胎釉未覆盖所致,采用垫烧工艺(非裹足支烧)
3、釉色:“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釉色特征,是以天青为基调,兼具灰、黑、白、红等色交融,形成“雨过残云”般的多层次效果
展开剩余91%二、五代花釉钧瓷的实物证据与柴窑关联
1、关键实物:桃形砚滴与十瓣花口笔洗
桃型砚滴。1998年6月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上,偶然发现并购藏到八件窖藏,其中一件就是“钧瓷桃形砚滴”。砚滴高6厘米,腹部最大径6.5厘米,
底径3.5厘米。砚滴整体呈桃形,前面置短流;流下两侧各贴刻一枚上仰的桃叶;腹右侧偏上方置一径0.3厘米的小孔,孔边缘呈紫褐色。腹下承接内底呈弧形内收、外侧竖直切削的不规则圈足,外底内施黑褐色釉,圈足露胎处呈香灰色胎质。
砚滴通体施天蓝色带乳白、浅灰色钧釉,釉层厚约0.1厘米,积釉处约0、15厘米,两液相“分相釉”现象明显。5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表“棕房”式孔洞较少,孔洞四周同样有褐色杂质颗粒;釉内气泡稀疏,亦为晶莹的“水眼”。砚滴淌釉垂流现象明显,流嘴两侧、“桃叶”上缘淌釉呈现的蓝白色纹路清晰亮丽,腹下有局部短釉露出酱褐色“护胎釉”。砚滴整体釉面光洁润亮,没有浸蚀釉现象,与“窖藏”瓷器的特征相符。与此砚滴一并购藏的还有小铜镜、青玉坠、三彩瓜形砚滴各一;两块紫石小砚,两只瓷灯盏。八件器物同装于一只蓝色陶罐内,推断此砚滴为“窖藏”,“窖藏”地点在河北腹地。刻花小铜镜和紫石小砚台
时代特征明显,共同指向窖藏时间为五代、宋初。
花口笔洗。2002年8月,在廊坊古玩市场惊奇发现与匣钵粘连在一起的钧瓷花口笔洗,其釉色与桃型砚滴十分相像。十辨花口笔洗口径12.5厘米,底径5厘米,高3.5厘米。笔洗为花口,共十辨,向内的花瓣沿洗壁走势自然外撇,向外的花瓣均匀敞开。洗壁由上而下逐渐加厚,洗腹下承接平切、且里
深外浅的外撇式圈足。此笔洗购藏之初,洗壁一侧及洗底与匣钵粘连在一起,经切削后基本保持完整。切削后足端局部露胎骨,胎质为香灰色。从笔洗和匣钵的熟旧程度看,应是早年出自“窑址”。笔洗里外及底部通体在褐色“护胎釉”上施天蓝色带乳白、浅灰等较厚的花釉,坠釉处及圈足四周釉厚达0.2厘米。腹部约2/3部分有较明显坠釉现象,其余约1/3部分因与匣钵粘连失去外釉,露出胎体施加的褐色“护胎釉”。口部内外一圈约1厘米高的釉层浸蚀现象明显,“紫口铁足”特征显著。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表“棕房”式孔洞四周均有褐色杂
质颗粒;釉内气泡稀疏,大小不一,晶莹剔透,即文献资料所述“水眼” ;釉中“蚯蚓走泥纹”有多处出现,但不明显。因底足与匣钵粘连,长期封闭,切削后足内釉色明亮如初,但没有“火气”现象,成为观看千年前钧瓷出窑后釉色的实物标本。另外,此器在切削过程中没有发现匣钵底部支烧器具及垫渣,因此推断造成粘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窑工没有放置垫饼、支钉或垫渣,造成淌釉至洗底部与匣钵粘连;二是笔洗放置不正,洗外壁一侧与匣钵一侧内壁空隙太小,高温下釉料流淌填充空隙,使两器腹壁1/3面积粘连。花口笔洗釉色、造型及制瓷工艺特征符合五代、宋初时代特点,特别是十瓣葵口设计是五代时期典型特点。
2、胎质与底足:两器均为香灰胎,底足露胎处显酱褐色护胎釉(即“粗黄土色”),与柴窑文献一致。釉层厚约0.1-0.2厘米,釉色以天蓝为主,夹杂乳白、浅灰等色,呈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流动感
3、烧制工艺:采用垫烧法,胎釉结合处可见“紫口铁足”(因釉薄显露护胎釉色),符合柴窑“足多粗黄土”特征
4、年代佐证:砚滴同出器物(五代铜镜、紫石砚)及笔洗十瓣葵口造型(五代典型设计),支持其为五代末期产品
5、釉色与窑变技术
五代花釉钧瓷的釉料为“分相乳光釉”,通过高温窑变形成蓝白交融的纹理,与柴窑“青如天,明如镜”的乳光质感高度契合。
唐代鲁山窑花瓷(点拓釉工艺)→ 五代钧瓷(通体罩花釉)→ 柴窑(优化为满施护胎釉+花釉)的工艺演变链条清晰,技术一脉相承
三、柴窑即五代钧窑的核心论证
1、地域重叠性文献记载柴窑位于河南北部地区的“北地”。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之中记述柴窑时说:“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曹仲明所言柴窑和汝窑出产的“北地”应该是同一区域。不可能一个是河南汝州区域,另一个是耀州、越州、龙泉、景德镇等跑出去十万八千里其他区域。古人随惜词如金,但在词理词义上绝不含糊,更不会在把差之千里的两地用同一词汇表达。因此,以曹仲明著述文献为准,从区域上确定柴窑瓷的产地应和已发现的汝窑瓷器一样,在汝州或郑州、禹州、洛阳、开封等现今河南北部地区。而五代钧窑核心产区禹州(属郑州辖区)、鲁山、郏县均在此范围。神垕镇(禹州)的瓷土、燃料资源及窑炉遗迹(如白峪村)进一步佐证其为柴窑可能产地
2、工艺同一性柴窑的“护胎釉+分相釉”工艺直接继承自唐代“深色釉+点拓花釉”花瓷,而五代钧瓷(如砚滴、笔洗)的制瓷工艺、胎釉结构、烧成温度(1280℃以上)与之完全一致。柴窑“无铜红窑变”的特点与五代钧瓷的纯色花釉(无红斑)相符,区别于北宋钧窑的铜红釉
3、历史连续性
柴窑诞生:柴世宗在位仅六年(954–959年),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凭空创烧新瓷种。而“南青北白”的唐代制瓷夹缝中成熟起来的“不是青州石末、就是鲁山花瓷”深得柴荣青睐。故在掌领瓷器司的柴荣二弟柴茂请瓷器式时,柴荣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柴茂寻良工巧匠,依托成熟的唐花瓷制瓷经验,并将唐代花瓷烧制技术改良和升华,把唐花瓷的深色底釉变为姜黄色“护胎釉”,把点拓“花釉”变为满施花釉,烧成“雨过天晴云破处”呈色的窑变花瓷,被柴荣钦定为御窑,入宋后称之为柴窑
定名演变:北宋为区别官窑,将五代柴荣的御窑改称“柴窑”,而钧窑名号直至金代“钧州”得名后才确立。故古代五大名窑原为“柴、汝、官、哥、定”,因“柴不得见”后世以“钧”代“柴”,形成了“钧、汝、官、哥、定”宋代五大名窑的概念。无意中以钧代柴,言明柴钧一家,指证了柴窑就是五代钧窑
四、柴窑消亡与钧窑兴起的关联
政治因素:赵宋政权刻意打压后周遗产,柴窑工匠流散至汝州、禹州等地,将技术带入北宋官窑体系,产生了技压群芳、色惊秘色的汝窑、钧窑,成就了大宋瓷艺巅峰
工艺转型:柴窑的“天青窑变”技术在北宋中后期逐步发展为铜红窑变,形成紫红斑钧瓷,徽宗时期钧窑将其推向顶峰。唐代从偶然发现窑变“花釉”到刻意采集花釉原料制成深色釉上点拓“花釉”的“鲁山花瓷”工艺,和宋代偶然发现窑变铜红斑到刻意采集孔雀石原料制成钧釉上点拓铜红釉的“夕阳紫翠忽成岚”的窑变彩钧瓷工艺同出一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争议与分歧
1、窑址定位之争
河南神垕说:五代后周建都“不是青州石末、就是鲁山花瓷”的河南,其瓷业资源丰富,制瓷久负盛名,不会舍近求远的到别处建立御窑。因此,柴窑窑址就在河南北部地区,历史悠久的神垕应作为首选。笔者的十瓣花口笔洗疑似神垕窑址出土。任星航于神垕下白峪村发现的五代天青釉瓷片,带“云缕”纹理,符合柴窑特征。
耀州窑说:陕西耀州窑出土的五代青瓷精品(天青色、薄胎)被部分学者指为柴窑,但釉色单一性不符合“雨过云破”描述,且地域也不符合文献“北地”范畴
2、实物稀缺性柴窑存世仅五年,加之北宋销毁,至今无公认完整器。乾隆御藏“柴瓷”及严嵩旧藏均存真伪争议,研究依赖窑址残片及窖藏器(如任星航发现的五代瓷片和笔者的砚滴、笔洗)
六、柴窑与钧窑特征对比表
特征
柴窑(文献记载)
五代花釉钧瓷(实物)
关联性
釉色
天青为主,多色交融
天蓝+乳白/浅灰,流纹如云
高度契合“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境
胎质
香灰色胎
白中泛灰胎质
一致,属河南瓷区特征
底足
粗黄土色(护胎釉外露)
酱褐色护胎釉,垫烧痕明显
呈色、工艺完全相同
烧成工艺
垫烧,非裹足支烧
垫烧,无支钉痕
印证文献“足多粗黄土”
窑变特征
无铜红彩
纯色花釉,无红斑
区别于北宋钧窑铜红釉
结语:柴窑即五代钧窑的阶段性形态
柴窑并非独立窑口,而是五代后周时期钧窑技术巅峰的御窑形态。其本质是唐代花瓷工艺经改良后(护胎釉+满施花釉),在特定历史节点被宫廷垄断的产物。实物如桃形砚滴、十瓣花口笔洗,兼具文献所述柴窑的胎釉、工艺及美学特征,填补了唐花瓷向宋钧窑演化的关键缺环。未来需通过禹州神垕等窑址的系统发掘与科技检测(如成分比对),最终破解这一“瓷史圣杯”之谜
发布于:河北省利好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